在电影史上,有着“黑白时代”的传统,但实际上,早期电影中并非完全没有色彩。我们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当时的摄影师和实验家们试图将颜色引入到他们的作品中。然而,这些尝试往往局限于单个帧或者小范围内,并未形成完整的多彩电影。
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彩色电影,是由英国科学家马克斯·普莱斯(Maxwell)在1899年发明的一种名为“Prizma Color”的技术实现的。这项技术依赖于三组不同的红绿蓝滤光片,将每幅黑白照片转换成对应位置上的不同颜色的印刷品,从而重现出一种假想中的多色效果。不过,由于其复杂性和成本高昂,这种方法很快便被淘汰了。
随后,1906年,法国人阿道夫·米勒(Adolphe Le Prince)开发了一种名为“Leogrande”(意即巨龙)的多层镜头系统,它能够拍摄具有透明或半透明特性的画面,但这并不意味着整个影片是彩色的,只是一部分特殊场景才有所应用。
真正突破性的发展要数美国人埃德温·S.波特(Edwin S. Porter)的工作,他在1914年推出了世界上第一部使用胶卷拍摄并以真实比例放映出的全长、全面的带有声音且包含音乐、歌曲及叙述性的短篇故事片——《The Great Train Robbery》。尽管此作还不够完美,也不能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彩色电影,但它标志着一个重要阶段——从静态画面向动态故事发展转变。
至于具体来说,最早的一部完整、商业化生产的大规模使用胶片进行拍摄并广泛发行的连续性彩色影片,我们需要寻找更晚一些的时候。当年的技术限制使得大规模生产带有丰富配乐和视觉效果的大型银幕艺术产品成为困难之举。但随着时间推移,一系列创新逐渐铺开,为这一目标奠定了基础。
1920年代末期,托马斯·阿尔瓦·艾德森(Thomas Alva Edison)、约翰·J.米切尔森(John J. Mitchellson)等人的工作给现代彩色的基础打下了坚实基础,他们开发了一套名为Kodachrome相机胶卷系统,该系统能捕捉到更多真实的人类感受与情绪,而不是仅仅是简单的地理环境或物体表面的反射光线。这种革新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对电影艺术形式潜力理解,使之更加接近现代观众眼前所见到的那种精致、高质量且令人沉浸式体验。
最后,在1932年的某个日子里,一位名叫弗雷德里克·W.曼恩(Frederick W. Mann)的美国工程师成功地创造出了一款新的三原色底版处理过程,该过程称作Cinecolor。他利用这个新技术完成了首次广泛展示给公众观看的大型连续性、三维立体视觉与音频协同演示项目——《La Cucaracha》,这无疑代表了一步重大进展,对未来几十年的家庭娱乐设备产生深远影响。
总结来说,最早一部完整、大规模采用胶卷拍摄并获得广泛发行的大型连续性、带有丰富配乐与视觉效果以及具备现代银幕艺术标准的小说元素融合的人类叙事动画影像作品,或许是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取得成果。但它涉及的是一种更宽泛概念,即:作为人类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及对于当代社会影响深远的一个重要媒介形式,那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第一部映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