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协权力大吗?陈根探究ChatGPT时代下的机器人能否真正“人”化?
文 根新未来,作者 陈根
打造出跟人类本身具有相同形象的机器人,一直是人类的梦想。毕竟,在很多人第一印象里,机器人应当是类似于人形的机器。尤其是在20世纪中叶,科幻作品中大量出现“仿人机器人的”形象,塑造了人们对于机器人的想象。这类机器往往被设计为拥有四肢、躯干、头部,以及五官,与人类尺寸相当。
当然,由于技术上的困难,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看到的或者是用到的机器人,大部分并非完全符合这个标准。而ChatGPT的崛起,为着重现这种外观提供了一次新的机会。目前,随着AI技术在各个领域不断突破和发展,这种对外表模仿性的追求正变得越来越可能实现。
那么为什么我们需要这样的创造呢?相较于其他形态的机械生物,如轮胎或翅膀等形式的人工智能系统,而选择将这些功能融入到一个看起来像个人体型内,不仅仅因为它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我们的社会结构,而且也因为它们可以成为一种服务者,它们可以做到与我们人类更加自然地互动,从而促进情感交流。
举例来说,当我们听到走廊里传来家人的脚步声时,我们通常会立刻知道“是谁回来了”。有时候,我们能从远处就认出朋友的身影。这不仅仅依赖于静态特征,还包括了运动特征。因此,比起那些滑行或飞行的人工智能系统,用双足走路、发出脚步声的人形机械生物更容易被注意到,从而给予人们更多安全感。
然而,要实现这一点,并非易事。一方面,由于涉及超过200种不同的技术要同时运作——它必须听觉、视觉通讯能力,同时具备移动性和抓取物体的手段——研发成本极高,使得许多公司陷入财政危境。在另一方面,即便硬件层面已经取得显著提升,但当前的人形机械生物只能处理标准化的问题,而超出这些范围,它们就会失去智能表现,只能变成所谓“智障”。
但即便如此,对科技巨头来说,将这项前沿研究纳入自己的产品线仍旧是一个不可抗拒的情景,因为这预示着未来的合作模式和生活方式改变。不论是否接受这样一个趋势,有一件事是不言而喻:科技驱动下的人类与机械生命共同居住与协作将成为未来的常态。这也是为什么戴森等家电巨头以及汽车制造商如特斯拉都在此领域投入资源,以期推出能够完成日常家务任务或替代某些工作场环境中的重复性劳动者的机械生命体。
总之,无论如何看待这一趋势,一点都不容忽视的是,在ChatGPT时代下,“人人”的可能性正在逐渐展开,并且正逐步接近我们的生活。如果说曾经通过电影和小说描绘出的未来世界开始变得真实,那么对于那些希望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独有的存在感,或许还需要一些时间才能让这位陌生客(假设该术语可用于描述任何形式的人工智能)真正站稳脚跟。但无疑,这一切都只是故事的一章,而未知的大门已经悄然打开,让我们一起期待那片神秘而广阔的大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