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高考志愿填报的结束,我已经陆续收到了来自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原本人们对于高考分数和志愿专业选择的关注,也逐渐转移到对录取通知书的比拼之上。我注意到,不少录取通知书中,独具特色的设计让人印象深刻,比如清华大学的立体通知书、北京大学的大学堂匾额,以及上海大学的盲盒等等。而这其中,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简称南航)的录取通知书无疑别具一格。
据了解,今年南航录取通知书采用了全新设计,除了纸质版之外更是制作了微信小程序的电子版,其中嵌入了各种黑科技。在查询录取结果时,只需扫码进入小程序登录账号,然后经人脸识别与语音识别双重核对,即可领取电子版录取通知书,整个操作过程可以说十分智能。此外,这种技术也加强了录取通知书的防伪性,使得其防伪效果更加完善。
近日,一则关于某男生伪造清华大學錄用書被發現的小報導引起廣泛關注,這個事件暴露出錄用書在防偽方面存在的一些漏洞,而依靠人脸識別及語音識別技術,则能很好地對這些漏洞進行補償,是我國教育行業和高校發展過程中保障公平公正的一種有力措施。当然,在保障公平時候,更不能忽視人脸識別技術在高考中的應用,它已經成為助力高考考場常態之一。
除了這些應用之外,人脸識別還在教育高校領域中的其他應用包括宿舍門禁、課堂監測、校園安防等。它不僅能保障教育上的公平、公正與質量,也能保護師生的健康與安全。但是,我們也要保持谨慎态度,因為人脸識別自身技術存在缺陷,也容易給人的隱私安全帶來侵犯,因此未來應用的判斷需要理性,以增強監管。
目前,我國教育部已經发布了一份《高等院校管理服務類教育移動互聯網應用專項治理行動方案》,要求各高校嚴控APP數量,並且保證設計面向學生的人臉采集等教學APP倫理性、安全性的論證,這給予面向學生的每一次進入校園的人臉識別奠定基調指明方向。未來,如果合理運用,它可以幫助我們,但在監管和理性使用上還需嚴格以待,不容有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