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技术的杀入,令人惊讶的是它日趋逼近真实摄影效果的快速迭代。在其“创造者们”看来,它迭代后的水平也同样让人兴奋。“Midjourney V5目前对我来说感觉像是在视力不好太久之后终于戴上了眼镜。”使用Midjourney创作的平面设计师Julie Wieland说,“突然间你看到了4K的一切,感觉不可思议但又令人惊叹。”这股旋风也吹到了摄影行业,已有大量专业人士开始试水AI创作。在微信公众号、小红书、B站等社交媒体平台,一些摄影师发布图文或视频记录了Midjourney V5的使用结果,一时也引发诸多“AI技术会不会替代摄影师”的相关讨论。
高超的AI尚不完美
AI技术的生成效果到底如何?华东师范大学摄影教师吴晓隆试用过Midjourney V4、V5两个版本,觉得“V5的效果确实更逼真了”。通过Midjourney V4生成的人像基本是一个人的大头照,比较单一,而V5就非常多样化了,各种景别都有。吴晓隆还通过测试发现,只要在Midjourney中输入一些著名摄影家的名字,比如Ansel Adams或者Henri Cartier-Bresson,AI就能准确识别并呈现那位摄影师的大致风格和画面质感,并在不到1分钟内渲染出四张可供选择的人物照片。
对于这些表现结果,对于吴晓隆而言,“虽然不是完全按照我的想法,但是也有美感,而且比我想得更丰富。”
小红书博主龙二圈因对AI技术感兴趣,也率先尝试用Midjourney V5生成了一些图片,她认为Midjourney对人物刻画精细程度与背景之间关系均达到预期之上。尽管如此,她也指出关键词对生成图片结果影响很大。除了给予合适描述性指令外,在部分体验中,还会发现存在“刻板印象”的问题。例如,让AI生成五个女攝 影師舉着相机給一个穿粉色T恤的男性拍照,最终得到的是男性举着照相机,而女性穿着粉色T恤,这种情况需要不断调整关键词才能获得想要成果。
对于此类问题,无论是数据库陈旧还是照片素材带有主观意味,都无法给出明确答案。这背后,或许是数据不足够多样化,也可能是艺术审美标准难以被算法所理解和模仿。
无论如何,这场关于是否能够实现真正原创性的争论似乎已经变得分散,因为即便是一些商业级别较低、没有特定主题需求或复杂背景设定的作品,也能由个人用户轻松完成。而对于那些需要深度研究、高质量内容和独特视角才能够满足要求的情境,如新闻报道、纪实故事讲述以及艺术表达,这种可能性反而更加遥远,因为它们涉及到情感表达和独特见解,即使最先进的人工智能系统也是难以捕捉到的。
总之,与传统手工艺不同,不同类型的问题解决策略将逐渐成为未来工作场所必备技能之一。但即使如此,有关是否应该依赖新兴工具来提升效率与创新能力的问题仍然存在并且值得探讨。这一切将为我们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思考科技与艺术之间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经济学地理学边界线,以及何为"认知革命"意义上的现代社会文化转型过程中的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