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短半年时间内,先后两例乘客遇害事件把滴滴推向了的风口浪尖中。一路走来迅速发展壮大的滴滴网约车,在一面倒的舆情浪潮的冲击下不得不下线了夜间顺风车业务。从上次的空姐遇害到这次的乐清顺风车案,滴滴作为平台方在运营监管,安全管理方面暴露了诸多纰漏和不足。交通部联合近十家部门成立联合检查组,入驻滴滴开展深度检查,现如今经过一周的整改后,滴滴平台正式发声按照原计划,叫停的夜间顺风车业务终于要在9月15日,也就是今天正式恢复运营了。
那么,经过长达一周的专项整改之后的滴滴网约车,究竟做出了哪些实质性调整?重新恢复运营的夜间网约车业务,能否彻底杜绝安全事件的发生,和最大限度的为乘客提供安全的乘车环境呢?我们先从滴滴在安全大整治期间,究竟做了哪些具体整改吧。
首先据滴滴昨天公布的公告显示,在此次整改中一口气推出七大狠招,包括:新版一键报警、持续对司机加大安全审核、新增乘车过程全程录音功能、乘客端可添加紧急联系人选项、面向所有滴滴司机开展安全培训计划、客服人员追加3倍并完善客服团队专业能力、司机端App新增防疲劳功能达到标准后,司机必须休息后才可继续接单。
通过分析滴滴的七项整改措施,可以归结为丰富手机端app安全功能、提升客服人力资源和能力、加大司机审核和培训的三个板块。对乘客而言,如何切实有效的提升安全乘客环境是滴滴面临的头等大事,多方面、大力度的整改之后,究竟能收获多少成效还很难说。不过就字面上的整改方案来看,滴滴这次真的是动真格了。不同于上次空姐遇害事件的整改措施,这次不仅仅停留在监管审核方面,同时也是从乘客、到司机,从app功能到内部客服团队建设,全面深度的安全整改。
调整后的滴滴网约车夜间出行业务,对司机有了更高要求,在方案试运营期间快车和专车司机想要在深夜期间接单,必须满足“注册时间半年以上、安全服务超过1000单”的硬性标准。虽然作为新兴产物和行业,网约车在走向完善的过程中必然会经过一些改革的过程,但是涉及到所有乘客的财产、人身安全局不可姑息,平台方也不应以任何理由为自己开脱。毕竟如果连安全都无法保障,还谈什么发展?
从滴滴最近做出的改变和具体的整改方案,彰显出来滴滴在两次事件之后吸取了教训。这次的七大狠招渗透到所有细节中,最大限度的提供了相对安全的网约车乘坐环境,为此滴滴不惜通过大人力财力、撤换高管、增加审核力度、丰富人性化功能等,多途径全方面来严把安全关。
虽然从各类具体的整改方案看得出来,滴滴这次真的是动真格了,甚至大有壮士断腕之志,但是不买账的网友仍然不在少数。毕竟产品和平台出了错可以修改完善,但是生病只有一次永远不能重来。网约车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在走向完善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瑕疵和不足,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生命绝非儿戏。滴滴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用户和平台的信任,被半年两次安全事件彻底推翻,短时间内很难重新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