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硬件 就是数据服务

三星提出Smart Home,LG有Home Chat,海尔力推U+,谷歌以32亿美元收购了Nest,小米和美的则借助资本的纽带实现了联姻hellip;…以智能家居的名义,巨头们纷纷下注。

与此同时,创客作为一个时髦标签,逐渐汇人聚势。他们借助开源、电商、众筹等新模式,让一个又一个智能硬件呱呱坠地。

在这股不同力量交织的物联网大潮中,作为创业公司的杰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选择了做平台,其推出的机智云定位于“为智能硬件提供后台支持的云服务平台”。

1月21日,杰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CEO黄灼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物联网的三大核心要素是传感器、制动装置和联网能力,而在此背后则有着一条长长的产业链,既有硬件层面的芯片、模块厂、控制板卡以及各种器件,又有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各种互联网入口等,“不管是巨头还是创客,他们在物联网产业链上去各自撮合的成本很高,机智云的商业模式就是帮大家降低撮合成本”。

黄灼还称,物联网早期阶段,各种厂商势必自搞一套,标准千变万化,“统一不了就要去适应它,机智云的定位就是成为不同标准之间的翻译”。

目前,机智云项目获得了来自经纬创投的数百万美元A轮融资。而在来到广州创办机智云之前,黄灼已在美国参与创立了一家云服务公司Mimeo。目前,这家提供快捷打印业务的云服务公司的年营收规模在数亿美元。

智能硬件的润滑剂

《21世纪》:我看到你们有个Slogan(口号):只为智能硬件而生的云服务。能否解释下这句话背后的商业模式?

黄灼:在做机智云之前,我们的团队是做苹果周边,从2007年开始,为苹果周边企业做了100多款APP,所涉及的产品和领域很多,比如轮胎气压检测、智能酒柜、智能空调、插座、计步器、体重秤、插座、手环、高尔夫挥杆、支付背夹、安防等。当时的商业模式是外包。

2013年开始做云的东西,因为有大量数据产生。而从厂家的层面来看,他们想与消费者互动,也需要云端的服务平台。

我们的出发点就是帮助这些企业搭建自己的云。目前来看,客户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传统家电企业,他们的特点是有现成的产品,需要把这些产品智能化,他们的问题是缺乏互联网思维;另一类是创客,他们天马行空,没有包袱,有创造力,但相对来说团队、资源、资金、产品等各方面的实力有限。

原来的产业链是没有我们的,要么是芯片、元器件、制造企业这些硬的角色,要么是“软”的互联网。或者说,他们原来是两个产业,一个是信息产业,一个是制造业,两个产业之间是割裂的。但物联网或者说智能硬件,就要求软、硬能力的跨界,我们公司就是希望能把他们拉到一块儿。

我们把自己定位成物联网的中间件。物联网的基本三元素就是传感器、制动装置和联网能力。这三种元素有不同的供应商,其排列组合能够生成大量产品,如果让他们各自去撮合,成本非常高,我们就把各种各样的硬件和服务撮合在一起,大家的成本就降低了。

《21世纪》:创业公司做平台,会不会难度比较大?

黄灼:现在物联网还处在早期,标准是千变万化的,统一成一个标准是不太现实的,大的厂商或互联网服务商都有推自己标准的动力。谁也不服谁。那么,不能统一就来适应它,机智云就是做各种不同标准之间的翻译,学习不同硬件之间的通讯,不同互联网公司的协议,做了很多转接模块,等于就是个万用插头。

中间件的优势就是兼容和对接,我不做硬件,也不做互联网入口,不与两端的人竞争。目前来看,这两端再大的巨头,也无法把所有的链条做完,都有互相对接的需求。

相反,我倒认为巨头之间的合作是很难的。公司越大,敌人越多,比如BAT或者TABLE,业务上重合得越来越多,会各自建立自己的标准,难统一,也很难互通。巨头之间的合作一定会有,但相对是互相封闭的。我们的朋友会很多,大家会把我们理解成智能硬件的润滑剂或催化剂。

《21世纪》:那你们提供给家电企业或者创客的具体产品是什么呢?

黄灼:我们的服务就是提供一个平台,让他们的产品从孤立的设备变成联网,然后提供后期的服务,一方面给消费者增值,另一方面也给厂家自己增值。因为这些数据产生之后,会有更多变现的方法。

我们就做了一个开发平台,提供一套工具,就是软件包,合作伙伴可以以此来定义产品,帮他们把产品做出来。然后,我们还会提供云端的数据支持,把数据盘活起来,进行增值。所以说,我们是一个开发平台,也是一个运营平台。

就数据增值来说,最早期的价值可能就是帮助他们来服务消费者,比如进行远程控制,对设备和用户行为数据进行自动统计,通过云端推送来进行硬件固件升级等。在万物相连的情况下,每一个硬件就是一种服务。

数据归属与变现

《21世纪》:你怎么理解这些数据的归属权问题?

黄灼:在智能硬件的范畴下,确实几乎随时都可能有数据会上传。我跟我的团队和合作伙伴讲的原则是:首先,所有数据都是属于消费者的,就像你买一个苹果的手机,这里面产生的数据属于你的。其次,厂家作为服务提供商,将产品卖给消费者手里之后,就有了数据获取权,上传数据是为了给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如果消费者不给厂商这种获取权,也可以,那就是买了产品之后就不联网了,还是当一个独立的产品用。当然,这样就失去了智能硬件的意义了。

因此,厂家为了向消费者提供服务,可以获取数据。这里面其实是一种信任感,也是一种契约关系,比如说厂商取得这些数据之后,不能在消费者没有认知的情况下向第三方披露。

机智云作为平台则是代表着厂商来服务消费者,因为服务器是我们在运营。如果消费者不愿意,理论上我们和厂商都拿不到这些数据。

当然,如果你没有契约精神,消费者就会对你不信任,你获取的数据就可能成为泄密的通道,比如直接卖给保险公司。

但是,这里面是可以双赢的。厂商拿到的消费者数据,作为一个群体可以进行商业上的优化。比如一个智能厂商掌握的数据,可以用来调研某一个区域水质水平。这没有侵犯用户隐私,也没有违反与消费者之间的契约。然后,这种关于某个区域水质的信息,在商业化可以进一步套现,比如与自来水厂合作,或者为相关的健康公司提供价值。

当下的关键是普及

《21世纪》:你们盈利模式中,显而易见的一方面是为厂商提供云平台的服务费。另一方面应该也包括对你们不断累积的数据仓库价值的二次开发。目前这方面有什么应用案例?

黄灼:我们是智能硬件连接上互联网的第一站,我们为厂商提供的服务有很多是基础的、共性的。当然再往上想,还可以挖掘很多个性的服务。比如说能源管理,目前可以触达的厂商包括AO史密斯等热水器厂家,及空调厂商,这些都是耗能大户,我们不光知道设备的功耗,还能进行管理。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与做电源插座的企业合作,为他们的产品价值提升带来帮助?

所以,机智云不是卖数据的,数据都是一堆1和0,别人买去也没意义。物联网的本质是基于智能硬件的数据提供新的服务,所谓羊毛出在猪身上。我们作为一个服务平台,能够为不同的服务提供商进行撮合,就像智能手机里的应用商店一样。

举个例子,Google收购的Nest,它有一个温控器产品,卖129美金,料很足,硬件本身难赚钱。它盈利模式的一部分就是通过智能提醒消费者,在用电高峰时调高空调所设定的温度,避免电网瘫痪,从而获得来自电网的补贴。

再比如,一个智能电饭煲,售价可能很低,接近成本价或比成本价还低,但卖出去之后可以提供食材的供应,比如有机大米、蔬菜,通过服务来达成利益。这时候,制造业就变成服务业了。

数字化之后,服务的可能性出现了,消费者是可以为服务付费的。小米的估值并不是以它所销售的小米手机为基础的,而是它背后的服务。

我们平台上这样的服务提供商越多,就形成了一个提供服务的市场,我们就可以在其中承担撮合交易的角色。

《21世纪》:羊毛出在猪身上,目前还有哪些领域可以想象?

黄灼:再比如说健康管理。现在我们的医疗是被动的,出了问题再去医院。那通过类似智能手表的设备,可以实时监测我们的心跳、血压、血糖等,在有异动之前就可以提前解决问题。

可以想象的领域很多。但需要指出的是,目前这个产业还处在早期阶段,这些智能硬件产品所搜集的数据无论在可靠性还是在规模上,距离提供大规模落地的服务还有距离。

现在大家都是在做实验,做闭环,各个环节都还在努力,这需要时间。量不够大的时候,提供服务的人也赚不到钱。当下最关键的问题是将智能硬件普及起来,这也是目前机智云的方向,不仅将现有产品智能化,还能孵化出更多的新创智能产品。

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我们推出了针对智能硬件开发者的开发板GoKit,在上面集成马达、Wifi模块、红外光感、温湿度等传感器,让开发者快速实现智能硬件的原型开发。

只有智能产品越来越多,维度越来越多,提供服务的可能性才越来越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