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这里查看更多作品
在艺术与技术之间:是我的笨拙成就了我的今天马未央:在您的摄影道路上,有许多令人瞩目的第一:第一位踏着红地毯走进戛纳电影宫受奖的中国摄影家;第一位在香港FCC(香港国际记者会)举办摄影展的非会员摄影家;第一位三度获得华赛新闻奖(国际新闻摄影奖)的摄影家;还获得过一些重量级的奖项如第八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第二十届全国摄影艺术展金奖,摄影教育“红烛奖”等,获奖无数,蜚声中外,这已经是您个人成就的标签之一。对于您个人而言,哪一个奖项对于您个人的摄影风格和定位最具价值?
李泛:我十年来所获得的奖项类型比较多样,有商业性的,有国家级的,以及一些成就奖。对我个人而言,不同的奖项,所肯定的方面也不同。全国摄影艺术展是中国摄影界最高的摄影展览奖,它肯定的是一种地位。中国摄影金像奖,属于文化部的十二个奖项之一,代表着个人最高成就。它不仅肯定你的摄影实力,同时,也考查多年来你对摄影界的贡献并肯定你在摄影界的影响力,要求的是德艺双馨。华赛新闻奖,是一个媒体奖项,新闻奖注重的是当年所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但其日常生活类,注重的是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一些事件以及生活的方式。在八届国际新闻摄影奖比赛中我获得了其中三届比赛的五个奖项,这个奖跟我作为新闻摄影专业老师的职业有一定联系,也是对我的专业的一种肯定。“全国人像摄影十杰”是我摄影之路上获得的又一个称号,人像摄影最能考量一个摄影家对人物情感、状态、造型艺术审美等的瞬间把握能力,能两次获奖,也是对我相应能力的肯定,感到很荣幸。
马未央:可以看出,与获奖所带来的喜悦和名利相比,您更看重的是奖项的内在价值。目前,您所获得的奖项,已几乎涵盖了您摄影艺术和风格的重要方面,那么,以后还会参加比赛吗?或者说,比赛对于现在的您来说意义是什么?
李泛:比赛对于摄影来说,不仅是一种肯定,更是一种修正和促进。在浩如烟海的摄影作品中能获奖,就说明你的思想、你的拍摄手法、你所把握的题材的前沿性和先锋性,这样你才能不断突破自己。破则新,新则立。你必须不断打破自己的拍摄理念,同时打破常规的视野和视觉欣赏模式,建立新的更为陌生化的视觉语言和影像表达方式。如此循环往复,应该是一个优秀摄影师永不止步的自我追求。一个摄影人最需要的就是不断地融入生活融入社会,思想不落伍,观念不守旧,在生活和社会中印证你的思想观念和你的思维方式。当然,摄影师要能够不断出新,不断挖掘出思想深处的东西,是不容易的。这两年来我也在不断地努力,在秉持已有的基础上,挖掘新的理念,我也深深地体会到其中的艰难和不易。
马未央:精神的更新是如何做到的?摄影史上众多的经典和大师所形成的精神和艺术传统对您的精神更新是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李泛:我的回答也许会让你感到失望。我的摄影是自学的,并非科班出身,事实上,直到今天,我从来没有崇拜过任何人。当你崇拜他,他就是你的一座山,你逾越不了。虽然我不崇拜他,但同时他的精神及创作理念我是要学的。最近,我看了摄影师柯锡杰的一本书,看了他在末了封底的两句话,我确定他足以成为一个大家。“用眼看是一种‘框’,用心看就是一种‘宽’”,一“眼”一“心”,一“框”一“宽”,立刻就让人悟出了“相从心生”的道理。所有的影像,都是你心里有的,这样的精神营养会立刻和我产生共鸣。
我学摄影的时候,我们的精神营养是上世界五十年代甚至是三十年代的老一辈的摄影家,萨尔加多、马克·吕布、布列松等等,但这些人的名字,在我学摄影的时候,我是有意要屏蔽的。屏蔽的原因,是不想让他们永远在眼前浮现。浮现,有可能让学习成为一种临摹。在我学摄影之初,我脑子里面就不想临摹,这是我多年来形成的独立自主的个性。你一说话一张嘴一拍片子就有人说这像谁谁谁的,这是最可怕的。所以说,艺术不能结壳,艺术也不能有影子。艺术的结壳,就意味着你就没有创造性了,作茧自缚,一成不变了。就如学院派。什么是学院派,就是一成不变的面孔。所以说这种学院派是最可怕的。我的影像是没有任何影子的。这是我多年来一定要寻找和秉承的个人的独立的影像风格。
马未央:在摄影圈一直存在着摄影应该以技术表现为主和摄影是创作者对影像的创造的不同观点,我很少听到您对摄影技术的看法,很少听到您会谈论各种设备的型号、技术优劣等等。在技术和艺术之间,似乎技术的更新更为简单和容易,那么,在您看来,摄影技术和艺术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
李泛:技术是先决条件,你必需先掌握技术,能够用技术表达你的思想。一幅作品单纯依靠技术完成,那么必然造成其思想性的缺失。好的作品是看不见技术的,但其技术是存在的。摄影的最高境界,不能错把技术当艺术。技术的精湛和新颖以及炫技的心态,恰恰可能毁了一幅摄影作品。影像的震撼力,并不是来自镜头的没有道理的随意夸张等等,其视觉冲击力,也不是来自于外在视觉形式的变化。所以,技术跟艺术没关系。以这幅《塔吉克少女》为例,它似乎朴素到没有技法,但其实暗含着如伦布朗光等很多技术,但真正打动人的,是她内心世界与你的照应。内心世界的捕捉,要比炫技难。冲击力不是来源于你镜头的表现形式,而是来自于被摄物体,她的精神世界对你的感染力。你凝视少女的眼睛,她也在凝视你,和你交流,是这种交流,形成了视觉的冲击力和震撼力。
马未央:人在有偶像的时候,就像在黑暗中行走,有一个灯塔便容易找到方向。如果独立寻找自己的影像方向,便有可能迷失,你有过迷失的时候吗?
李泛: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就如同我们经常出去拍照片的时候在荒野里面走路,有时候见到五六盏灯,就像见到城市一样,一直就向它前进了。可是往往你到了跟前去,哎呦,就这么一点点光明。可是这点光,给你的心灵造成了多么大的希望。所以说在摄影过程中我曾经也渴望遇见光明。渴望光明,渴望人们对我的指导,长者对你的指路,他其实就是一个灯塔,照亮了你的心里。
一般来讲,四十岁之前莫谈艺术。因为艺术是要积淀的,是需要你的生活阅历的。在我从事摄影的这些年里,我一直在迷失,但我在迷失中前进,在迷失中修正,在迷失中沉淀。迷失并不可怕,当你既迷失又被他人的杂念干扰的时候,才是最可怕的。当你迷失方向又不知所措的时候,不如原地站住,休整你的思想。往往人是在站立的时候,沉思的时候成熟的。在行动过程中,在激烈的奔走状态下,人是不能成长的。所以我是在既迷失又停止的地方,在修正,坚信并寻找我内心的影像。可以说,是我的笨拙成就了我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