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傲腾技术企业资料策略的关键

英特尔®傲腾™技术:企业资料策略的关键

资料洪流时代,大多数IT部门会用温度这个概念来进行资料分类。“冷”资料几乎不会被访问,但需要安全地储存起来,多数会被储存在磁带储存器或云中;“热”资料则会被放置到在磁盘上,并被频繁、快速且安全地访问。然而从数量、速度、多样性和热度四个维度来衡量资料,越来越多的资料将会是热资料,如何实现成本和效能之间的平衡是IT需要面对的巨大问题,而这也正是英特尔®傲腾™技术的用武之地。

英特尔®傲腾™技术

打破传统的资料分层模型

英特尔®傲腾™技术是一项全新技术,不仅足以用作扩充套件的内存池,而且响应速度比高效能NAND固态盘更快。这意味着,对于许多应用而言,英特尔®傲腾™技术可以提高媲美内存的效能,从而为“热”资料提供一个性能优于磁盘、价格低于DRAM的更高效能的解决方案。

实际上,英特尔®傲腾™技术将内存和储存的特性与低延迟、高耐久性、高服务质量和高吞吐量结合在一起,增加了每台服务器的规模,并降低了事务处理成本。通过与最新的英特尔®至强®可扩充套件处理器结合使用,英特尔®傲腾™固态盘支援部署更大且更经济实惠的资料集,以便通过更大的内存池获得新洞察。英特尔®傲腾™固态盘将大幅提高效能、打破储存瓶颈、增强工作负载扩充套件能力,并降低总部署成本。

核心-英特尔® 3D XPoint™技术

英特尔® 3D XPoint™技术作为英特尔®傲腾™技术的核心,采用了全新的内存方法。它将材料的亚微观层切分为多个列,每列包含一个内存单元和一个选择器。它使用垂直线缆连线各个列,并采用了创新的交叉点结构,可以通过在顶部和底部各选择一根线缆来单独定址内存单元。可以从三个维度堆叠这些内存网格,以提高储存密度。DRAM需要为每个内存单元使用一个晶体管,因而在大小和成本方面产生了不良影响;而与之不同的是,每个英特尔® 3D XPoint™内存单元可以通过改变线缆中的电压来实现轻松写入或读取,完全不需要晶体管。

内存单元会保持持久状态,这意味着它们即便被断电,也会保留它们自己的值。这些功能共同提供了快速、密集和非易失特性,使英特尔®傲腾™技术成为模糊储存和内存之间界限的完美选择。对于某些工作负载而言,英特尔®傲腾™固态盘将内存池的大小提高了多达8倍(1),并将DRAM替换为至多10:12。

英特尔®傲腾™技术的基准测试

大多数NAND固态盘的测量值都是峰值效能,而且通常采用100%读取或100%写入工作负载,但这些都不是常见的工作负载。英特尔使用了极常见的混合工作负载(70%的读取和30%的写入)对英特尔®傲腾™技术进行了测试,这种混合工作负载常见于数据库的事务处理中。同时,还在储存装置上展示了1到16范围内伫列深度的情况-出色的I/O效能。在这种情况下,NAND固态盘达到的效能越高越好。英特尔®傲腾™技术可将关键方面的效能提高5-15倍(2)。

• 对于70/30混合工作负载,英特尔®傲腾™技术在QD1下实现的效能是高耐久性NAND固态盘(P3700)所实现效能的15倍

• 英特尔®傲腾™技术可在QD12下达到最大吞吐量,而大多数基于NAND的固态盘需要在伫列深度达到100或更高的情况下才能实现最高效能

• 英特尔®傲腾™技术将延迟降为以前的十分之一(延迟

• 英特尔®傲腾™技术将QoS提高了100倍(读取/写入

• 英特尔®傲腾™技术提高了读取速度(7微秒对比70微秒),这得益于介质的物理特性(每个IO的速度提高了10倍,因此您能够以更快的速度实现峰值吞吐量)

此外,基于不同应用场景亦推出了英特尔®精选解决方案(Intel® Select Solution),这些经过验证的解决方案在英特尔®至强®可扩充套件处理器、英特尔®资料中心固态盘、英特尔®以太网等产品架构上开发而成,能够给客户带来更优的系统性能、更强的系统稳定性、更快的部署时间和更优异的总体拥有成本(TCO),可针对广泛的工作负载提供优化。

随着企业资料需求的急剧增加,秉承客户至上理念,英特尔当前正在加速以资料为中心的转型,并不断拓展以资料为中心的全面的产品组合,旨在通过技术创新为企业提供更全面的服务,加速企业数字化转型程序。

备注:

(1). 双路平台全DRAM内存配置硬件已限制为最高1.5TB(假定使用64GB内存和24个DIMM插槽)。英特尔®内存驱动技术软件支援高达12TB的可定址空间,而DRAM作为快取,仅会将容量最多提高8倍。

(2).通用配置-英特尔®2U服务器系统,操作系统为 CentOS 7.2(核心3.10.0-327.el7.x86_64),CPU为2个英特尔®至强®E5-2699 v4 @ 2.20GHz(22个核心),内存为396GB DDR @ 2133MHz。配置-英特尔®傲腾™固态盘DC P4800X 375GB和英特尔®固态盘DC P3700 1600GB。效能–通过FIO 2.15在QD1-16 4K 70-30工作负载下测得。在特定系统的特殊测试中测试元件效能。硬件、软件或配置方面的差异将影响实际效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