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国的科技发展从“跟跑”逐渐进入“并跑”“领跑”时代,不少科学界人士认为,我国目前科技发展的最短板在于“基础研究”。不久前,由中国科学院学部、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主办的《科学与社会》杂志发表相关文章,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
基础研究是“无用之用”
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周向宇认为,基础研究就像是一种“无用之用”。
“基础研究是‘无用之用’,它在构建科学知识体系方面十分关键,只重视‘有用之用’,而无视‘无用之用’,是不可能成为科技强国的。”在周向宇看来,科学知识体系是现代物质文明的基础,其中“无用之用”科学体系的构建,其本身就是一种“应用”。
周向宇以自己的研究领域——数学举了一个例子,他说,双曲线的发现最初是没有什么应用价值的,但随着科技发展,人们发现了它可以应用于行星运行轨道的计算,这一“无用的应用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甚至成为了物质文明的一部分。
从历史角度分析,大量基础科研成果,是为构建科学知识体系而生,并非为了立竿见影实用的直接目的,但经过较长时间跨度后,这些成果会被发现具有广泛应用空间,从而造福人类。周向宇说:“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目标出发,从整个创新链条上看,一切都指向这一点:我们迫切需要更多高质量、高水平、高标准和高效率地进行基础性工作。”
对此,有专家表示,我国目前面临的是如何优化这项工作。叶玉江表示,我们当前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投入不足以及结构不合理。他解释道:“美国联邦政府对基本研发投入占一半,而我们占到了90%;我国地方政府对基本研发投入占7%,而美国接近20%,还有提升空间;美国社会资金占总投资比重达20%,对于支持非共识项目起到重要作用,但是我们的企业投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今年1月发布的一份文件中提出了加大稳定支持力度、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以及鼓励地方和企业增加投资等措施,以解决这些问题。此外,还有一些小众学科的问题,如童金南教授所述,他所属的地球科学学院的小众学科面临着影响因子低下的挑战。
评价机制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王越教授看来,现在评价只看成功的一面是不够公正,“失败是成功之前必经阶段”,但现实中的评价往往忽视这一点。
未来,对人才评价要具体化,不仅仅依赖论文数量,更应考虑其贡献。而国家层面的认识提升也至关重要。首先,要将构建这样的知识体系作为国家战略目标,加强宣传,让全社会知道做这种"no-use" research很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