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呼吁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优化结构以促进社会发展

当我国科技发展从“跟跑”逐渐进入“并跑”“领跑”时代,不少科学界人士认为,我国目前科技发展的最短板在于“基础研究”。不久前,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科学与社会》杂志发表相关文章,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

基础研究是“无用之用”

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周向宇认为,基础研究就像是一种“无用之用”。

“基础研究是‘无用之用’,它在构建科学知识体系方面十分关键,只重视‘有用之用’,而无视‘无用之用’,是不可能成为科技强国的。”在周向宇看来,科学知识体系是现代物质文明的基础,其中“无用之用的”构建,其本身就是一种使用。

周向宇以自己的研究领域——数学举了一个例子,他说,双曲线的发现最初是没有什么应用价值的,但随着科技发展,人们发现了它可以应用于行星运行轨道的计算,这一“无用的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甚至成为了物质文明的基础”。

对此,有些人表示,我国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由中国科学家提出来的新理论和原创思想非常少。顶尖基本研发人才和团队比较匮乏,全社会支持基本研发环境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在人才流动、激励机制等方面存在不足。

未来,我们对于基本研发的人才评价体系一定要具体化,而单靠论文进行评价是不够合理。而且,在国家层面倡导构建高水平开放合作平台,将其明确列为加强基本研发的一项战略目标;再者提升科研人员的地位和福利待遇;此外,加强宣传,在全社会营造做"無用的" 研究很光榮 的社會氛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