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国的科技发展从“跟跑”逐渐进入“并跑”“领跑”时代,不少科学界人士认为,我国目前科技发展的最短板在于“基础研究”。不久前,由中国科学院学部、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主办的《科学与社会》杂志发表相关文章,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
基础研究是“无用之用”
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周向宇认为,基础研究就像是一种“无用之用”。
他说:“基础研究是‘无用之用’,它在构建科学知识体系方面十分关键,只重视‘有用之用’,而无视‘无用之用’,是不可能成为科技强国的。”
周向宇以自己的研究领域——数学举了一个例子。他说双曲线的发现最初是没有什么应用价值的,但随着科技发展,人们发现了它可以应用于行星运行轨道的计算,这一“无用之用的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甚至成为了物质文明的基础。
他还指出:“从科学史的角度分析,大量的大量基本科研成果是为构建科学知识体系而生,并非为了立竿见影实用的,但经过较长时间跨度后会被发现应用空间并造福人类。”
对此,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司长叶玉江表示,我国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由中国科学家提出来的一些新理论和原创思想非常少。顶尖的人才和团队比较匮乏,还缺乏能够心无旁鹜地深耕理论问题的小团队和人才,全社会支持基础研究环境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在人才流动激励机制等方面存在不足。
叶玉江还指出,现在已经到了迫切需要加大对这些小众学科以及他们的人才队伍投入的时候了。他建议设立专项支持小众学科,并设置专项保护这些学科的人才队伍。
对于如何评价技术成果,以及建立适合基本研究所需评价体系,有两院院士王越教授提出了一些建议。他认为现在评价只看成功的一面,是有偏颇的。纯粹的地基研发尤其重要创新失败往往也是成功所必备,他给出的例子是一个简单代数问题,它曾经让四代不同水平以上都无法解答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就是阿贝尔近乎解决但因病逝世未能完成的问题,所以自然 科技 研究中应该不计失败,因为失败是正常的事情。
叶玉江表示,我们对于未来的方向应该具体化单靠论文进行评价是不符合实际情况。在未来我们要突出以人为导向深化项目管理改革营造宽松环境使潜心、长期从事地基研发。而完善分类评价机制调动各方积极性创建竞争力。最后还有建议提升公众认识到做地基研发很光荣的事业氛围,从国家层面倡导将其列为战略目标提高地位福利待遇宣传全社会营造做这类工作很光荣的事业氛围。这涉及到政府方式创新引导企业参与加强地基研发提升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