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国的科技发展从“跟跑”逐渐进入“并跑”“领跑”时代,不少科学界人士认为,我国目前科技发展的最短板在于“基础研究”。不久前,由中国科学院学部、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主办的《科学与社会》杂志发表相关文章,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
基础研究是“无用之用”
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周向宇认为,基础研究就像是一种“无用之用”。
“基础研究是‘无用之用’,它在构建科学知识体系方面十分关键,只重视‘有用之用’,而无视‘无用之用’,是不可能成为科技强国的。”在周向宇看来,科学知识体系是现代物质文明的基础,其中“无用之用”科学体系的构建,其本身就是一种“应用”。
周向宇以自己的研究领域——数学举了一个例子,他说,双曲线的发现最初是没有什么应用价值的,但随着科技发展,人们发现了它可以应用于行星运行轨道的计算,这一“无用的应用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甚至成为了物质文明的一部分。
从历史角度分析,大量基础科研成果,是为构建科学知识体系而生,并非为了立竿见影实用的直接目的,但经过较长时间跨度后,这些成果会被发现具有广泛应用空间,从而对人类产生益处。
对此,有专家表示,我国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由中国科学家提出的理论和原创思想非常少。顶尖人才和团队比较匮乏,更缺乏能够心无旁骛、长期稳定深耕理论的人才队伍和环境,全社会支持基础研究环境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在人才流动、激励机制等方面存在不足。
未来,我们对于人才评价体系一定要具体化,不仅单靠论文评价,还需考虑到项目贡献、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建设等多维度因素。营造宽松环境,使得潜心从事者能长期稳定地进行深入探索。
此外,有建议指出,当下社会各界对基本重要性的认识仍有待提升。首先,在国家层面倡导将其作为加强基本战略目标;再者提升参与者的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最后,加强宣传,在全社会营造做基本探索工作很光荣的情绪氛围,以鼓励更多人投身这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