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的中国,科学界人士认为,我国目前科技发展的短板在于“基础研究”。不久前,由中国科学院学部、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主办的《科学与社会》杂志发表相关文章,这一观点引起了广泛关注。
基础研究是“无用之用”,但它在构建科学知识体系方面至关重要。中科院院士周向宇认为,基础研究就像是一种“无用之用”,它自身就是一种价值。周向宇以数学为例,双曲线最初没有实用价值,但后来发现其应用于行星运行轨道计算,对人类文明产生深远影响。
叶玉江表示,我国重大科学和前沿技术取得进展,但仍需加强基础研究投入。“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出发,从整个科技创新的链条上看,基础研究依然是短板。”我国当前面临的是基础研究投入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相关统计显示,2016年,中国对RD投资占比仅为5.2%,远低于发达国家15%~20%。叶玉江指出,我们地方政府和企业对于基础研究投入严重不足,“缺了很多块儿”。
今年1月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提出,要优化基金支持机制,加大对小团队、小方向项目支持力度。童金南教授提出了设立专项保护小众学科的人才队伍建议,以促进学科发展。
如何评价基研成果也是一个问题。王越教授认为,现在评价只看成功的一面,有偏颇。他建议,不应计较失败,而应该视失败为正常的一部分。在人才评价方面,也需要具体化,不单纯依靠论文评价。
未来,我们需要提升对基本理论人才流动环境,以及激励机制,以营造宽松环境,让潜心长期从事者得以自由探索。此外,还需提高社会认识,将构建科学知识体系列为国家战略目标,并提升相关人员的地位与福利待遇,加强宣传,让全社会认同做“无用之用”工作很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