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础研究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社会迫切需要无用之用的科技小报手抄报内容

当我国的科技发展从“跟跑”逐渐进入“并跑”“领跑”时代,不少科学界人士认为,我国目前科技发展的最短板在于“基础研究”。不久前,由中国科学院学部、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主办的《科学与社会》杂志发表相关文章,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

基础研究是“无用之用”

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周向宇认为,基础研究就像是一种“无用之用”。

“基础研究是‘无用之用’,它在构建科学知识体系方面十分关键,只重视‘有用之用’,而无视‘无用之用’,是不可能成为科技强国的。”在周向宇看来,科学知识体系是现代物质文明的基础,其中“无用之用”科学体系的构建,其本身就是一种“用”。

周向宇以自己的研究领域——数学举了一个例子,他说,双曲线的发现最初是没有什么应用价值的,但随着科技发展,人们发现了它可以应用于行星运行轨道的计算,这一“无 用 之 用 ”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甚至成为了物质文明 的 基 础。

从 科 学 史 的 角 度 分 析,大 量 的 基 础 科 研 成 果 是 为 构 建 科 学 知 识 体 系 而 生,并非为了立竿见影实用的,但经过较长时间跨度后,将被发现应用空间并造福人类。周向宇所言。

对此,有些专家指出,我国目前基础研究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是一个主要问题。相关统计显示,在2016年,我国基本上占到了总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的5.2%,但这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对RD相对于GDP比例15%~20%之间。

叶玉江表示,对此,我们正在努力调整这一情况。他提到:“美国联邦政府对基础研究投入占一半,而我们占到了90%;我国地方政府对基础研究投入占7%,而美国接近20%,还有提升空间;美国社会资金占总投入的大约20%,对于支持非共识项目起到重要作用,但是我们的企业投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今年1月,一份名为《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 究 的 若 干 意 见》的文件中提出,要优化这些投资结构,加大稳定支持力度,以促进多元化投资机制,并鼓励地方和企业增加这些支出。此外,还有一些专家建议建立评价系统,以确保基于论文进行评估是不公正且不可持续,因为这种方法忽略了一些小团队或小方向上的潜在成果。

王越教授指出:“现在评价只看成功的一面,这是不公平和偏颇。”他进一步解释说,即使失败也可能导致重要创新,而且应该承认所有参与者的贡献,无论他们是否取得成功。

叶玉江还指出了人才流动和激励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未来,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如何衡量基本研究所需的人才,以及如何改善工作环境,使得科研人员能够长期致力于这个领域。”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内地需要更多资源用于基本研究所产生更大的影响。这包括提高公共认识,让人们理解为什么做一些似乎没有直接结果的事情很重要,以及建立新的激励机制以吸引更多高质量的人才加入这一领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