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印度小贩身上发现跨越阶层的办法 绝心冷后

在过往的20多年里,我结交了许多草根朋友。

大部分的他们,出生普通,甚至来自极贫的乡村。原本,他们只是某个村里的小工厂主,或是某集市里的一个小商贩,但经过10几年,或20几年的努力,他们渐渐地脱颖而出,直至后来的飞黄腾达。

这使我不禁思考一个问题:我的这些朋友之所以能告别原始的阶层,最终出人头地,实现他们的商业梦想,是否因为在同等环境下,他们比其他人更聪明,或是更勤奋?

事实上,他们并不是。而对于这个问题,美国哈佛大学的行为经济学家穆雷·纳森曾研究过,并得出了一个模型。

首先,他先在一个印度的小城市发现,在非常繁荣的蔬菜市场里,那些做小生意的商贩们,商业模式却很简单。一般情况下,他们每天早晨会购买价值1000卢比的货物,如果当天卖完,便能进账1100卢比,那么在这样的买卖中,小贩们便能获得100卢比的利润。但问题是,绝大多数的小贩都没有这笔原始资本金。

于是,为了得到进货的资本金,他们每天只能向其他人借钱。假如这笔每天的利息是5%,这意味着小贩们要将每日收入的50卢比,用来支付利息,实际的收入则是50卢比。

作为哈佛有名的经济学家,纳森教授了解了这些情况后,便教给了小贩们一个更好的办法。他告诉他们,只需从每天赚取的50卢比中抽出10%,即5卢比,攒起来,坚持200天后就能攒到1000卢比,他们便不用再去借那笔进货的钱了。也就是说他们只需要在这200天内,每天增加一个行动,生意不仅照常进行,还能在之后获得1000卢比的资本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