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S开发路线选择之我见

近期关于APS的讨论很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有个问题就是关于APS开发的一些选择,这个问题虽然也与企业是否自主开发有关系,企业是否自主开发APS我在之前的公众号文章里面已经分析过。所以这篇文章重点说一下APS开发路线的一些选择。

(1)基于仿真软件的APS开发-不建议

自从2005年到了北京理工大学,其实刚开始并不是做APS的,而是从事生产系统建模与仿关的科研工作。这个工作的目的是建立一个生产系统的模型,并且以仿真的手段评估生产系统的能力布局等等。对于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来说,其仿真运行的引擎其实就是一个APS,当是为了能够实现自己的一些目的,采取的路线就是对于国外的一个仿真软件技术上做二次开发。

但几乎在两三年之内,虽然在那个仿真软件系统上做了很多大量的开发,但马上转到了自主开发APS的路子上来了。也有两个:一是,国外的软件毕竟不是自己的,没必要在别人的平台上面作嫁衣裳;二是,建模与仿真软件,毕竟评估的味道很浓,并不是面向实际计划业务的工程应用的。

同时,2019年吧,美国又拉出来一个针对中国的技术禁运清单,其中就有一项是物流建模与仿真。当然了,这是后话,但这也是现在使用国外软件的一个隐患,美国已经给出来了先例。

(2)基于所谓优化引擎的开发-不建议

目前比较常用的优化引擎主要是CPLEX和Gurobi等,提供了相应的开发语言支持以及开发的支持库,也封装了一些常用的线性规划之类的算法库。

首先制造企业的 APS所涉及到的计划业务问题的求解,绝对是没有办法通过建立解析解来进行求解的,传统的那种线性规划之类的经典算法,基本上是没法使用的。

其次,国内外主流的APS软件系统,据我了解,应该没有谁的产品是基于这种带有通用化特点的所谓优化决策引擎来实现的。这种引擎主要用在一些科学研究方面做一些实验用的,就类似使用MATLAB一样,一方面不是面向工程应用的,另一方面同样存在技术封锁的风险。还是那句话,这个东西又不是自己开发不出来,何必为他人作嫁衣裳。

(3)基于国外APS软件的二次开发-不建议

不可否认国外的APS软件,在系统架构和平台化这方面做的还是有优势的,确实也值得我们借鉴参考和学习。但也就仅此而已,绝对不建议不管是软件公司还是企业自主研发采用这个路线。

首先,不管是软件公司还是企业,想要自主的APS,其实很大的目的也是想为了后续能够自主可控或者说持续完善。但选择国外的APS软件做为基础进行二次开发,其实是一种饮鸩止渴和风险很大的选择。技术封锁或者技术禁运(尤其是美国的软件已经基本上是不可依靠和不可信任的代名词了)这是一个因素。

其次,不管是基于已有的所谓的优化决策引擎,或者基于国外APS软件系统平台,既然是以自主可控为目的,既然是想自己来发展,那一定是现有的平台并不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那给自己绑定一个平台,这又是何必呢?说严重点儿有点儿作茧自缚啊。这种选择必然受到各种各样的约束,甚至没有办法将自己的想法完全施展开。(有一个也许不是非常恰当或准确的例子,比如当年的PDM或者PLM软件,当做到深层次的产品BOM与三维模型深度融合互动互互操作的时候,即使在他们的平台上二次开发,也会发现国外的软件所提供的开发接口这些方面是不给你开放的,更别说在这个基础上想要发展自己的系统了,所以后续我们能够展望PDM或者PLM软件做得好的话,应该是有自己的 CAD软件的,很高兴看到国内已经有一些了,后续三大家垄断PLM软件的局面必将被快速打破)

也曾经有国外的APS软件找我,让我在他这个上面做二次开发,并且承诺后续会有源源不断的项目。但,谢绝。

(4)自主开发-强烈建议

具有完全的自由度,完全的自主可控。可以实现自己设计的任何算法或者想法。可以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做任何是适应性的定制开发。严格来说,APS并不是那种CAD之类的基础性的工业软件,即使是CAD这样的软件现在国内也在自主可控的开发已有推出,APS的自主可控开发更加且必须是当仁不让的,并且也已经有一些自主APS系统作为现成的案例了。

…………………………………

换种角度来说吧。基于仿真系统、基于所谓的优化决策引擎、基于国外APS软件平台进行APS开发,其实都会隐形的深层次的带来对于我们这方面本就有限的技术人才及其能力的极大浪费和甚至是一种技术陷阱。

一己之见,仅供参考。

作者信息:王爱民,工作于北京理工大学数字化制造研究所,长期从事APS技术研究、系统开发与实施应用。

笔者公众号:智能制造随笔,欢迎关注。

原文标题:王爱民:APS开发路线选择之我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