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全球范围内,ChatGPT的流行迅速蔓延,其背后的机制和潜力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它能否取代记者的工作?如何看待其未来的发展?光明网《创新改变中国》栏目专访了中国传媒大学脑科学与智能媒体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曹立宏,深入探讨了ChatGPT的人工智能视角。
专家简介
曹立宏是中国传媒大学脑科学与智能媒体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也是中传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以及教育部科技委员会人工智能与区块链技术专委会委员。他致力于类脑智能和计算领域的研究。
“ChatGPT使用感不错,但也有不足”
光明网:您对ChatGPT有何看法?它是否有显著不足?
曹立宏:相较于之前的GPT3,感觉确实有显著提升,尤其是在对话流畅性方面表现突出。这说明语言生成模式得到了改进。不过,对于专业问题,它仍然存在困难。在处理知识更新方面,我们也发现一个挑战,即如何让系统快速学习新信息而不影响已有的知识存储,这是一个AI领域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此外,ChatGPT缺乏具身经验,这种全方位体验对于人类理解世界至关重要,而自然语言处理中的“理解”仅限于文本,不足以全面反映人类认知过程。
图片由百度文心大模型 AI 生成
关键词:《狂飙》,灾难性遗忘,常识,具身体验
“记者角色或许不会被完全替代”
光明网:作为记者,你认为被ChatGPT替代的可能性如何?
曹立宏:目前来看,并不需要过分担忧,因为记者的核心职责包括深入理解和提出问题等能力,这些都超出了当前AI系统所能达到的水平。此外,由于AI无法模拟情感反应和快速适应采访对象的情绪变化,因此它们并不能像专业记者那样高效地进行采访。因此,我相信即使在未来技术高度发展的情况下,专业记者的角色依然具有不可替代性。
图片由百度文心大模型 AI 生成
关键词:记者,大数据分析工具
“更多只是辅助工具”
光明网:您曾在社交平台上提到:“不要把 Chat G PT 看成是真正的人工智能”,这种观点是什么?
曹立宏:我认为 Chat G PT 虽然是一项重要的技术进步,但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因为它不能像人类一样深刻地思考复杂问题。尽管 Chat G PT 拥有一定的创造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能够提供准确或深刻的答案。当我们将这种工具用于科学研究时,如果没有正确评估其局限性,就可能导致误导性的结果。我希望人们认识到这是一个非常强大的辅助工具,而非可以取代所有职业需求的一般化解决方案。
图片由百度文心大模型 AI 生成
关键词:辅助工具,无监督学习算法
"警惕滥用"
光明网:“你怎样评价 Chat G Pt 的未来趋势?”
曹立宏:“我认为 Chat G Pt 可以从两条路径发展。一条路径是继续优化现有的基于神经网络的人工智慧算法;另一条则是在更接近生物大脑的大规模连接神经元网络基础之上构建新的算法。如果我们能够找到一种更接近真实生物大脑运作方式的话,那么创建更加接近人类思维逻辑结构及推理能力的人工智慧就是可行之举。而如果这些新方法得到应用,则将极大地丰富我们的生活方式。
但同时,我们也必须警惕这一科技可能带来的负面后果,比如滥用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在享受这个时代给予我们的便利时,也要保持清醒头脑,以免陷入过度乐观,从而忽略潜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