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全球范围内,ChatGPT的流行迅速扩散,其背后的技术原理和工作机制引起了广泛关注。它是否能够替代记者的角色?我们应当如何看待ChatGPT的未来发展?为了探索这些问题,光明网《创新改变中国》栏目特邀中国传媒大学脑科学与智能媒体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曹立宏进行深入访谈,从人工智能的视角剖析ChatGPT。
专家简介
曹立宏是中国传媒大学脑科学与智能媒体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他还担任中传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以及教育部科技委员会人工智能与区块链技术专委会委员。他的研究重点集中于类脑智能和计算领域。
对话录
光明网:您使用过ChatGPT吗?它有哪些优点和不足?
曹立宏:确实,我使用过,它相比之前的版本,如GPT3,在语言生成方面有显著提升。不过,对于专业性的问题或较深层次的问题,它可能就不那么高效了。这主要是因为它缺乏概念理解,即使具备大量数据,也无法真正掌握其含义。
另外,由于更新速度有限,例如对于热门文化作品,如《狂飙》,虽然最近很火,但ChatGPT可能不会及时了解最新信息,这反映出AI中的“遗忘”问题——即新知识学习与保留旧知识之间的平衡难题。
此外,人类常识往往基于多种感官体验,而自然语言处理仅依赖文本,因此只能提供表面层面的理解。
关于记者的职位安全性:
光明网:作为记者,您认为被ChatGPT取代的可能性有多大?
曹立宏:目前来看,不需要太担心,因为记者通常需要基于深度理解提出问题,这是机器当前无法做到的。此外,记者还需快速学习并捕捉情感变化,而这也是人类独有的能力,并且非常重要。
聊天工具而非真正AI:
光明网:您曾在朋友圈评论称 ChatGPT只是穿着AI深度学习马甲,并指出它对科学领域可能产生误导。请解释您的观点。
曹立宏:尽管自然语言处理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作为科研人员,我们仍然担忧其对专业领域带来的潜在错误。如果将ChatGPT当作导向解决方案,那么这将引发严重的问题。我认为它不过是一款辅助工具,与真正的人类智慧不同。虽然拥有广泛知识,但在深度思考上却力不从心。
未来发展警示:
光明网:您如何看待ChatGPT未来的发展?
曹立宏:我认为未来可以通过两条路径前进。一是继续改进现有的神经网络模型;二是在开发过程中更加模仿大脑结构。这两种方法都存在挑战,比如实现更接近生物大脑功能的手术级别修改,以及找到更贴近大脑方式量化和存储信息的方法。如果缺乏这种自觉性去评估其极限,那么滥用就会造成巨大的后果。
(文章来源: 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