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础研究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需无用之用全球公敌之黑科技教父在社会引发担忧

当我国的科技发展从“跟跑”逐渐进入“并跑”“领跑”时代,不少科学界人士认为,我国目前科技发展的最短板在于“基础研究”。不久前,由中国科学院学部、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主办的《科学与社会》杂志发表相关文章,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

基础研究是“无用之用”

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周向宇认为,基础研究就像是一种“无用之用”。

“基础研究是‘无用之用’,它在构建科学知识体系方面十分关键,只重视‘有用之用’,而无视‘无用之用’,是不可能成为科技强国的。”在周向宇看来,科学知识体系是现代物质文明的基础,其中“无用之用”科学体系的构建,其本身就是一种“应用”。

周向宇以自己的研究领域——数学举了一个例子,他说,双曲线的发现最初是没有什么应用价值的,但随着科技发展,人们发现了它可以应用于行星运行轨道的计算,这一“无用的应用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甚至成为了物质文明的一部分。

从历史角度分析,大量基础科研成果,是为构建科学知识体系而生,并非为了立竿见影实用的直接目的,但经过较长时间跨度后,这些成果会被发现具有广泛应用空间,从而对人类产生益处。

对此,有专家表示,我国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由中国科学家提出的理论和原创思想非常少。顶尖人才和团队比较匮乏,更缺乏能够心无旁骛、长期稳定深耕理论的人才队伍和环境,全社会支持基础研究环境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在人才流动、激励机制等方面存在不足。

未来,我们对于人才评价体系一定要具体化,不仅单靠论文评价,还需考虑其他多维度指标。政府管理方式也需要创新,以鼓励企业加强投资,在市场竞争力上提升。此外,对于小众学科,也应设立专项支持,以保护年轻人的发展路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