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础研究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社会迫切需要科技小发明和手工简单创新

  • 2025-04-25 11:24
  • 0

当我国的科技发展从“跟跑”逐渐进入“并跑”“领跑”时代,不少科学界人士认为,我国目前科技发展的最短板在于“基础研究”。不久前,由中国科学院学部、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主办的《科学与社会》杂志发表相关文章,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

基础研究是“无用之用”

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周向宇认为,基础研究就像是一种“无用之用”。他说:“基础研究是‘无用之用’,它在构建科学知识体系方面十分关键,只重视‘有用之用’,而无视‘无用之用’,是不可能成为科技强国的。”周向宇以自己的研究领域——数学举了一个例子,他说双曲线最初没有应用价值,但后来发现可以用于行星轨道计算,这一“无用之用的推动人类文明和物质文明”。

叶玉江表示,我国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而顶尖基础研究人才和团队比较匮乏。未来,我们对于基础研究的人才评价体系一定要具体化,不单靠论文进行评价是不科学的。叶玉江还指出,我国地方政府和企业对于基础研发投入严重不足,“缺了很多块儿”,需要优化投资结构,加大对基层稳定支持力度,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

童金南教授提到,小众学科面临着年轻人的发展困难,一些小团队、小方向上的成果被忽略。他希望设立专项支持小众学科,并设置专项保护小众学科的人才队伍。

王越教授认为,对于纯基础研究所进行评价时不能只看成功的一面。“失败是成功之母”,自然科学中应该不计失败。叶玉江表示,全社会支持基础研发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在人才流动、激励机制等方面存在不足。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一系列措施:要突出以人为导向深化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改革;营造宽松科研环境,使得潜心从事长期基本理论探索;完善分类评价机制调动各方积极性创造性;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引导企业加强基本理论探索提升市场竞争力。此外,还需要提高对基本理论探索者的社会地位福利待遇,并通过宣传营造全社会做好基本理论探索工作很光荣的地气回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