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国的科技发展从“跟跑”逐渐进入“并跑”“领跑”时代,不少科学界人士认为,我国目前科技发展的最短板在于“基础研究”。不久前,由中国科学院学部、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主办的《科学与社会》杂志发表相关文章,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
基础研究是“无用之用”
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周向宇认为,基础研究就像是一种“无用之用”。
“基础研究是‘无用之用’,它在构建科学知识体系方面十分关键,只重视‘有用之用’,而无视‘无用之用’,是不可能成为科技强国的。”在周向宇看来,科学知识体系是现代物质文明的基础,其中“无用之用”科学体系的构建,其本身就是一种“用”。
周向宇以自己的研究领域——数学举了一个例子,他说,双曲线的发现最初是没有什么应用价值的,但随着科技发展,人们发现了它可以应用于行星运行轨道的计算,这一“无 用 之 用 ”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甚至成为了物质文明 的 基 础。
从 科 学 史 的 角 度 分 析,大 量 的 基 础 科 研 成 果 是 为 构 建 科 学 知 识 体 系 而 生,并非为了立竿见影实用的,但经过较长时间跨度后,将被发现应用空间并造福人类。周向宇所言。
对此,有些专家指出,我国目前基础研究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是一个主要问题。相关统计显示,在2016年,我国基本上占据总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的5.2%,这比过去10年高峰水平还要低。但相比发达国家对RD投资比例15%~20%,我国对于基本研发投资仍然远远不足。
叶玉江表示,对于这些问题,我们正在采取措施进行改进。他说:“我们现在已经到了迫切需要更多基层创新和技术突破的时候。”
尽管如此,一些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当前评估新兴领域和未来的潜力时过早且缺乏深度。童金南教授提出,如果能够设立专项支持小众学科,那么这种情况将会得到改善。此外,他也建议建立保护这些小众学科人才队伍的一套机制,以确保他们能够继续做出贡献。
王越教授则谈到评价工作的问题。他指出,现在评价工作只关注成功案例,而忽略掉失败的情况。这导致了一种偏颇,因为失败往往也是重要创新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因此,他建议应该建立更加全面和公正的人才评价体系,不仅仅考虑论文数量,还要考虑其他方面,如创新的程度、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
叶玉江表示,即使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仍需不断完善我们的制度,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参与到这一领域。在他看来,要实现这一点,我们必须改变现有的激励机制,让那些投身于纯粹理论探索的人得以享受更好的待遇和地位,同时,也要提升整个社会对于这种类型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最后,《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若干意见》呼吁通过优化基金分配方式,加大稳定性支持力度,以及鼓励地方政府企业增加资金投入,以促进多元化投入机制。此外,该文件还提议完善分类评价机制,以调动各方积极性,并通过创新管理方式提高企业参与率,从而提升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