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国的科技发展从“跟跑”逐渐进入“并跑”“领跑”时代,不少科学界人士认为,我国目前科技发展的最短板在于“基础研究”。不久前,由中国科学院学部、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主办的《科学与社会》杂志发表相关文章,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
基础研究是“无用之用”
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周向宇认为,基础研究就像是一种“无用之用”。
周向宇以自己的研究领域——数学举了一个例子。他说,双曲线的发现最初是没有什么应用价值的,但随着科技发展,人们发现了它可以应用于行星运行轨道的计算,这一“无用之用”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对此,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司长叶玉江表示,我国重大科学和前沿技术取得了一些突破,这说明我国的基础研究已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飞跃、从点突破到系统能力提升时期。叶玉江强调,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目标出发,从整个创新链条上看,基础仍然是短板。
但我国目前有不足。相关统计显示,2016年,中国基本研投入占总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的5.2%,系10年来最高水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对RD投入占GDP比例远远不足。
叶玉江表示,在地方政府和企业对于基本研投入严重不足,“缺了很多块儿”。据统计,我国基本研投入主要来自中央本级财政,其在全国基本研总投中占比达90%以上,而美国联邦政府对基研投资占一半,而我们占到了90%;我国地方政府对基研投资占7%,而美国接近20%,还有提升空间;美国社会资金占总投资20%,对于支持非共识项目起到重要作用,但是我们的企业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今年1月,《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若干意见》中提及,要优化基金结构,加大稳定支持力度构建多元化机制引导鼓励地方、企业增加输入。此外,有建议设立专项保护小众学科的人才队伍,以免造成学科新断层。
如何评价技术成果,对于评估适合针对原创性成果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在《科学与社会》杂志文章中两院院士王越教授指出,现在评价绝对只看成功的一面,是有偏颇的。“自然科学中的失败也是正常。”
叶玉江表示,我们对于未来的人才评价体系一定要具体化,不单靠论文进行评价是不合理。这也体现在国家倡导构建知识体系强国产业政策,将其明确列为加强基金的一项战略目标;再者提升知识体系构建者的地位和福利待遇;此外,加大宣传,在全社会营造做"无用之用"很光荣的地气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