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一家公司,要面临技术研发、市场行销、产品、运营、行政管理与人才储备等多个问题的时候,经常可能由于资源有限陷入类似境地。
例如说上市之后一直被各种问题困扰的小米,今天似乎展示出这样一种状况:研发成本不足,正导致产品在市场端表现无力;为了挽救这种情况就不断加码行销,又导致研发投入被进一步挤压。
这种循环,体现在小米如今的产品口碑,再到财报到股价。一系列征兆似乎正在展示,小米有可能掉入一场名为“研发”的无米之炊。
财报背后的小米式疲倦
让我们先从财报说起。11月19日,小米刚刚发布了Q3财报。
上市之后的第二份财报中,小米交出了正负各存的答卷。一方面IoT市场和手机的海外市场增速明显。而另一方面,对于中国核心市场来说,小米的出货量却在减缓,甚至有机构数据显示小米手机在中国国内出货量已经开始下降。
例如IDC显示 小米Q3出货量数据同比下滑;Counterpoint 的数据则显示,小米在中国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同比下跌了 15%
另一个在财报后曝露出来的问题,是小米手机体系的平均出货价格依旧上不去。
根据Q3数据,小米手机目前的全球平均售价是每支人民币1,052元。整体依旧处在低价机的水准上。换言之,小米在高阶市场的尝试并没有拉动品牌溢价能力,低价快出依旧是小米的保护伞。
与此同时,虽然财报过后由于与美图抱团取暖消息的传出,小米股价有了提升。但在整个Q3当中小米股价呈现持续下跌状态。
为什么会这样?
归根结底在于,小米在这个手机市场的关键季度,依旧没有拿出具备说服力的产品。尤其在充当先锋的旗舰机上,作为今年压轴出场的MIX 3在社群网络和媒体评价上几乎呈现出一边倒的负评。
媒体更多是指责MIX 3对比市场上其他旗舰,没有屏幕指纹、没有3D结构光、没有大功率快充、更没有三镜头,而且在主要配置上和MIX 2S、小米8几乎完全一样,换汤不换药,仅相当于滑盖版的MIX 2S。而使用者则大量爆出网络不顺、扬声器破音、充电异常等问题。
我们都知道,旗舰机的表现意味着太多东西。MIX3的疲软,直接得出了上述几个效果:在更加追求体验与科技感的中国市场,小米手机开始快速退出核心竞争群;高阶市场打不开,销量只能依靠低阶来弥补;旗舰机代表的品牌风评一路下滑,资本市场开始失去耐心,导致股价持续向下。
然而,接下来大概有很大的概率,我们还是会看到小米的新旗舰走老路,号称有多少“黑科技”的简报档,却换了三双筷子也找不到鱼翅,见证行销手法变成小米的武林绝学。
这种小米模式“生死疲劳”背后,是这样一个现实:持续低开低走的研发布局,正在逆向导致小米很难再挤压出技术亮点。
失利的背后,是“黑科技”真的不黑了
显然,研发对于一家科技公司有多重要,小米是知道的。雷军说“如果想在这个行业里面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我觉得还是要在核心技术上有自主权,公司才能走得远。”言犹在耳。然而与此同时,小米近几年低研发投入的实际情况,正在越来越明显地从深层走出来,呈现在小米的表面。
要知道,今天全球智能手机行业的大趋势是研发越来越烧钱。今天手机市场已经彻底进入研发的深水区,苹果开始大讲芯片算力的故事;华为2017年的研发费用更是将近900亿人民币!
而未来AI、芯片、光伏、石墨烯,任何一项技术都高举著“我们很贵很复杂”的牌子向现实世界走来。
或许可以这么说,手机的技术探索已经彻底陷入了“重剑无锋,大巧不工”的境地。
然而另类的小米,却反其道而行之。2017年,小米的研发费用为32亿元人民币。形成有趣对比的是,小米同时期行销费用达到了惊人的19亿元人民币。换言之,我用10块钱研究的东西,要用6块钱想办法把它卖出去。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保健品的故事?
研发不高行销高,对于科技公司来说并不是什么好现象。
当养分难以满足消耗,就会在一段时间后影响正常的产品迭代和技术升级趋势。例如曾经在去年引起广泛关注的小米芯片,在一年半之后依旧不见第二代的音讯。而在AI、3D结构光、指纹、软硬件协同技术等几个今天手机市场的技术胶着点上,小米也以一种目送式防守的姿态放弃了抵抗,转而展现出了“反正我们有的是黑科技,但就不告诉你们是什么”的产品姿态。
当曾经以“黑科技”为招牌的小米,很难再“产出”新的黑科技,事实上小米曾经那些引以为傲的“黑科技”大多也都是别人的技术。而小米真正的本事则是依靠设计跟风与行销话术来搏取目光,一个重复囚徒困境似乎已经摆在面前。
小米无米:囚徒困境中的死结
小米目前面临的问题,是在市场中所有玩家都大幅度提升研发投入水准,瞄准连锁式创新的时候。小米在研发领域却持续走向单薄,甚至呈现出技术消渴症的早期现象。
而为了维持账面上的出货量扩大,保住股价这个底线,就需要愈发加注行销、渠道、投资,和海外市场这些并不改变产品本身,但同样烧钱的领域。
然而这样做多少有点硬赌消费者支持率的心态存在。
研发进一步拿不出新东西,只会导致产品的竞争能力进一步变差,新技术无法跟上,或者只能做一些话术层面的“伪更新”。这种做法无异于掩耳盗铃,那么小米的口碑,尤其是已经大幅下降的旗舰机口碑,将很有可能面临触底打击。最难过的一关在于,当和市场逐步警惕小米的技术失语,压力就会降临到小米赖以生存的广告行销领域。
可是如果孤注一掷搞研发呢?这个“板凳要坐十年冷”的领域,是最长远但又太慢的价值增长空间。这不符合刚上市的小米必须硬刷业绩的现实,同时也不符合小米如今展现的战略取舍。
左也不行,右也不行,不管怎么走都回到最开始的矛盾点,这或许是小米今天要在战略决策上应对的主要矛盾。毕竟在技术端没有好的食材,如何在行销上施展巧妙厨艺,也终究是端不上来美味宴席的。
如今的小米或许真的需要努力奔跑,去追赶那个米粉心中的小米。任何账面上的数字,都不应该以支持者的期许作为交换代价。
- 本文授权转载自脑极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