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全球范围内,ChatGPT的迅速崛起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它背后的技术原理和工作机制究竟是什么?是否有可能取代记者的角色?我们应该如何看待ChatGPT未来的发展趋势?为了深入探讨这一话题,光明网《创新改变中国》栏目特此邀请了中国传媒大学脑科学与智能媒体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曹立宏进行专访,以人工智能的视角分析ChatGPT。
专家简介
曹立宏是中国传媒大学脑科学与智能媒体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同时担任中传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以及教育部科技委员会人工智能与区块链技术专委会委员。他主要从事类脑智能和计算研究领域。
"ChatGPT使用感不错,但也有不足"
光明网:您对使用ChatGPT有什么具体体验吗?它在知识提供方面存在哪些限制?
曹立宏:相较于之前的GPT3,我认为现在的表现确实有所提升。特别是在对话流畅性上,它展现出了显著进步,这显示出语言生成模式在改进。在处理普通知识或浅显专业领域的问题时,它能够提供准确且组织得当的情报。不过,当涉及到更为专业化的问题时,它就会遇到困难。
聊天模式正是商业推广的一种成功策略,而目前最大的局限之一就是内容更新速度较慢。例如,如果你问它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名单,大概率无法正确回应,因为这涉及到了AI中的遗忘问题——如何让系统快速学习新信息而不会干扰已有的数据,这仍然是一个AI领域尚未解决的问题。
另外,ChatGPT缺乏概念层面的身体经验,这就体现了我们真正意义上的常识——即通过生活环境积累下来的知识,如重力等等。对于一个物体,我们不仅仅观察其外表,还可能触摸、听闻甚至尝试去吃掉它。这是一种全方位理解。而在自然语言处理中,“理解”通常只依赖文本,是一种肤浅的认知过程。
图片由百度文心大模型 AI 生成
关键词:《狂飙》,灾难性遗忘,常识,具身体验,文本
"记者角色被替代可能性并不高"
光明网:作为一名记者,被替代成为可能吗?
曹立宏:我认为当前还没有太多理由担忧。你看,一名记者需要的是深度理解来提出问题,而这个能力目前还超出了ChatGPT所能达到的水平。此外,它尚未接触情感系统,这也是记者的重要部分。而且,由于采访过程中需要快速学习了解受访者的性格等信息,这些都不是机器当前能做到的。
图片由百度文心大模型 AI 生成
关键词:记者,深度理解,提问,情感,快速学习
"更多只是辅助工具"
光明网:“您朋友圈评论说‘穿着AI马甲’”,“不要把他当成真正的人才”,“科学上很容易胡说八道”,这些观点怎样解释?
曹立宏:“近年来自然语言处理取得了一定进展,有学生选择此方向,因为企业也需求。但作为科研人员,我们还是有些担忧,不太乐观,因为对于专业问题,它会产生错误答案。如果将其视作导向的话,那么这可能导致严重后果。”所以我称之为“穿着AI马甲”,因为它们并非具有专业思考能力或专业知识。
另一句话,“不要把它当成真实的人才”,因为AI旨在模仿人类智慧。但尽管拥有广泛知识面,在深度思考方面却无法达到人类标准,对于具有科学深度的问题,其回答往往流畅但充满误导,就像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一样。
图片由百д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