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筑梦未来论文ChatGPT热背后的冷思考它在一本正经中隐匿的胡说八道艺术

编者按:

在全球范围内,ChatGPT的迅速崛起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它背后的技术原理和工作机制究竟是什么?是否能够取代记者的角色?对ChatGPT未来发展的态度又该如何界定?为了深入探讨这些问题,我们邀请了中国传媒大学脑科学与智能媒体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曹立宏进行专访。他从人工智能领域的角度,为我们揭开了ChatGPT背后的神秘面纱。

专家简介

曹立宏,中国传媒大学脑科学与智能媒体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同时担任中传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以及教育部科技委员会人工智能与区块链技术专委会委员,他致力于类脑智能和计算研究领域。

“ChatGPT体验:提升明显,但不足之处亦然”

光明网:您使用过ChatGPT,您觉得它如何?有什么显著不足的地方吗?

曹立宏:相较于之前的GPT3,感觉确实有所提升,尤其是在对话流畅性方面表现得更好,这说明现在语言生成模式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对于一般知识或者浅显专业知识,它能提供且组织得很不错。但是,对于更加专业化的问题,它就开始出现问题。

ChatGPT采用的是带人类反馈强化学习,其语言生成能力自GPT3以来已非常强大,再加上聊天方式,使其成为商业推广上的成功模式。目前似乎存在的一个限制是内容更新速度不够快,比如询问最新热门电视剧时,它可能无法准确回答,因为这涉及到AI中的遗忘问题——即如何让它快速学习新信息而不会影响旧信息,这仍然是AI领域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此外,ChatGPT缺乏概念层面的身体经验,这正是我们真正意义上的常识,是通过生活环境积累下来的知识。在处理一个物体时,我们通常既看到也听到,有时候还触摸、闻到甚至品尝,而这种全方位感受对于理解任何东西至关重要。如果你看到一辆黑色的苹果,你敢吃吗?这个决定通常涉及多种感官刺激,一旦触摸就会知道那是一个烂苹果。这表明人类的大部分理解都是依赖于身体经验,而自然语言处理中的“理解”仅仅依靠文本,是一种浅薄的理解形式。

图片由百度文心大模型 AI 生成

关键词:《狂飙》,灾难性遗忘,常识,具身体验

“记者职责不可替代”

光明网:作为记者,被替代掉的可能性有多高?

曹立宏:我认为当前不必过分担忧被替代的情况,因为记者的核心功能在于深入了解并提出精准的问题。而这方面,尽管AI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未达到人类记者的水平。此外,由于AI缺乏情感系统,在采访过程中快速捕捉和解读个人的情绪状态或特质也是挑战性的任务,即使机器可以以某种程度上模仿这些行为,也远未达到真实的人类交流质量。

图片由百度文心大模型 AI 生成

关键词:记者,大众化思考

“更多只是辅助工具”

光明网:“穿着一个AI深度学习马甲”,您怎样看待这样的描述?

曹立宏:“近年来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确实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因此吸引许多学生选择这一方向,并且企业也越来越重视这一技能。但作为科研人员,我还是感到有些不安,因为这些工具往往在专业领域内表现出‘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的情况。”他指出,“如果将这些工具当作终极目标,那么可能会导致严重的问题。”

他解释称,“不要把它们看作真正的人工智能”,因为AI旨在模仿人类智慧,但是现有的系统虽然超越了人类在某些方面(比如知识量),但却不能像人一样深入思考专业性的问题。他认为,不要低估这些工具实际可行性的同时,也应该警惕它们被滥用的可能性:

图片由百度文心大模型 AI 生成

关键词:辅助工具

“未来需防止滥用”

光明网:“谈论您的未来观点,您怎么看待chatgpt?”

曹立宏:“我认为chatgpt有两条发展路径。一条是基于目前人们对deep learning(深层次学习)的期待,其中包含利用神经网络及其相关算法构建复杂认知功能。不过,从生物学角度考虑,该方法并不完全贴合生物大脑结构,因此科学家们正在寻找更接近生物大脑结构和学习算法的方法。”

另一条路径则是在设计chatgpt时更加参考生物学思维,将概念转换成数字向量等方式,以期创造出更为接近生命智力的chatgpt。

尽管如此,他预测随着时间推移,它将成为人们喜爱使用的一项手段,但同时他也提醒注意其潜在局限性,如果忽略那些限制,就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图片由百д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