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电路测试技术进展 DFTBIST及Fault Injection方法探讨

一、引言

随着半导体芯片的广泛应用,确保其质量和性能成为了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集成电路(IC)测试是确保芯片在生产过程中符合设计要求的关键环节。在这一过程中,设计级可测试性(Design-for-Testability, DFT)是一种关键技术,它通过在设计阶段就考虑到测试问题,从而提高了后续测试效率。

二、DFT概述与原理

DFT是一种在芯片设计时就考虑到如何进行有效测试的策略。它主要包括三大方面:输入输出增强(IO Enhancements)、内部扫描路径构建以及自检机制实现。

输入输出增强

输入输出端口是数据进入或离开芯片的通道,因此它们必须能够被有效地控制以便于测量。常见的手段有增加输入驱动能力和提供多个选择信号等,以便于更容易地检测故障。

内部扫描路径构建

为了能够访问内部节点,这些节点通常需要被连接到外部设备,如扫描链上的一个点上。这可以通过插入逻辑门或者其他结构来实现,使得这些点可以像传统的输入/输出端一样被读取或写入。

自检机制实现

自检机制允许芯片在运行时对自身状态进行检查。例如,可以使用校验码来发现数据错误,也可以执行简单的算术操作来验证寄存器值是否正确。

三、Built-In Self-Test (BIST)技术介绍

BIST是一种集成电路中的自我检测功能,它使得不需要额外硬件即可实施复杂且频繁地重复运行自动化测试。这种方式对于减少成本并加快生产速度至关重要。

BIST基本原理与工作流程

BIST通常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用于生成模式,一部分用于响应模式并比较结果。如果预期与实际结果不同,则认为存在故障,并可能触发警报或其他反应措施以进一步诊断问题。

BIST类型及其应用场景分析

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有几种不同的BIST类型,如序列式扫描模式、串行转换器模拟器(STUMPS)、多周期延迟注入,以及突变注入等。此外,针对特定故障模型,如静态噪声抑制、二次噪声抑制等也有专门的解决方案。

四、高级Fault Injection方法探讨

除了通过物理手段直接修改晶体管参数之外,还有一类称为软件水平上的“虚拟”故障注入技术,即利用编译器工具链和指令层面的操控来模拟各种可能发生的问题。这类方法对于仿真环境下的系统行为研究非常有用,因为它能提供一种更加精确且安全的方式去了解系统对各种异常情况所做出的反应,同时也避免了真实硬件受损带来的风险和成本开支。

五、结论与展望

随着半导体制造工艺不断进步,集成电路变得越来越小,而每个单元之间相互作用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因此,在未来,我们将看到更多基于先进制造工艺开发出高效能但同时具有良好可靠性的集成电路。而这正是DFT+BIST+FI这套综合战略所致力于解决的问题领域,为整个电子产品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