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l牙膏厂这下彻底恐慌AMD新旗舰Ryzen72700X上手体验

Intel牙膏厂这下彻底恐慌AMD新旗舰Ryzen72700X上手体验

前言:

我猜各位A饭对2017年3月的历史性时刻应该未曾忘记:AMD翻身神器锐龙/Ryzen横空出世,凭借更高的核心规模以及不俗的核心效能一举痛击Intel。对于众多DIY和A饭来说,沉寂多年,近乎一家独大的CPU市场极需要注入“活力”去使其唤醒,而AMD锐龙出现恰恰就是玩家们期盼已久的那股“活力”。锐龙的面世凭借不错的销量和口碑,CPU市场份额节节攀升,品牌关注度重回30%,2017全年营收增幅则高达25%(锐龙占比40%),这股活力同时也可看作是为AMD注入一剂强心针。

科技领域有着不进则退非常明显的效应,君不见一代锐龙面世后,没过半年intel牙膏厂就上马第八代酷睿:Coffee Lake-S(其动作之匆忙连芯片组都没准备妥当,将Z270直接改名Z370),旗下产品规格全线加料,挤出了近10年来最多的一次牙膏吗?同理应用在AMD身上也是如此,目前距离一代锐龙发布已经过去一年时间,Intel于2017年底发布的八代酷睿增加了核心数规格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AMD锐龙产品优势,加上自身有着主频较低且超频能力远不及对手、内存访问延迟高且兼容性一般(俗称翻车)、主板配套不够完善等嘈点,是时候再来一波让A饭的产品了。没错,今天我要说的正是AMD第二代锐龙处理器。

而第二代锐龙率先登场的产品有4款,分别是Ryzen7 2700X、2700以及Ryzen5 2600X、2600,阿鲁有幸通过小伙伴在正式发售前就已经将Ryzen7 2700X拿到手,并进行了上手试玩,因此也有了这次的分享,当你们看到这篇文章时估计该产品在京东已经发售了吧。

关于第二代锐龙有什么变与不变?

变:制程工艺提升,频率更高

从上图不难看出,相比一代锐龙,第二代锐龙其中之一的变化是制程工艺的提升,从14nm LPP工艺升级为12nm LP,曾经的亲儿子Globalfoundries代工厂并没如以往那般坑爹。

制程工艺先进自然功耗更低,与14nm工艺相比,同样的运行范围内电压降低了50mV(0.05V)。同样的功耗设定下主频能提得更高,后期留给玩家的超频空间也更大!而CPU主频关乎著IPC性能(这也是锐龙一代与Intel竞品有所输蚀的地方,必须缩小差距)。另外,与频率相关的XFR自适应动态扩频顺势发展到了第二代,简单来说就是自动超频的频率能飚得更高,性能表现更出色。

不变:Zen架构总体不变 深度优化诞生Zen+

而第二代锐龙不变的则是总体维持Zen架构,在该架构上进行优化进化出Zen+:从硬件底层改进从而进一步提升内存速度降低内存延迟,当然少不了的还有更灵活的第2代精准频率提升技术。总的来说第二代锐最大龙亮点就是针对性的修复一代锐龙主频较低、内存延迟高的痛点。

对DIY玩家颇为重要的一点没变:钎焊散热

钎焊导热好处这里就不多说了,相比牙膏厂的高科技硅脂导热的优势高到不知哪里去了!用AMD的用户可以继续谈笑风生的玩超频!玩Intel的小伙伴还是继续苦练开盖吧,笑。

产品开箱

处理器外观没什么好说的,CPU顶盖除了型号标识有所改变外,标志性的RYZEN LOGO以及AM4界面均保持不变。

相比处理器本身,作为老DIY玩家的我更愿意说一下Ryzen7 2700X附送这个自带RGB光环的幽灵Prism散热器,它的底座采用热管直触设计,热管与鳍片结合方式采用回流焊工艺,以上种种都表现出这货散热效能有一定保证。散热器侧面带有两个RGB灯光控制界面,支持USB和4针RGB控制模式。了无论你是新的A饭还是老平台A饭想充值官方RGB信仰,这货都能满足。

二代锐龙座驾:微星X470 GAMING M7 AC

接下来说说Ryzen2的座驾:微星X470 GAMING M7 AC

作为一款售价2999元的X470主板,在颜值和规格上自然要做得让人心服口服,整体风格低调不失霸气,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略为夸张的南桥/M.2散热片融为一体的设计。

内存插槽带金属加固层,最高支持64G DDR4 3600MHz内存,个人感觉这里不玩灯蛮好的,某嘉那种无灯不欢的我非玩家表示嫌弃。

I/O饰板细节做得不错,哪怕是不怎么留意的B面都有经过加工。

CPU供电Moseft散热模块也比较别致,带点状和线状镂空纹理,除了好看,也能提升散热效率。

14相供电+双8Pin供电界面,用料堪称奢华,老DIY玩家表示仿佛又看到了那个堆料盛行的时代,不过对于这种堆料我是表示欢迎,毕竟自身经验来说一代锐龙超频后功耗增加不少,二代锐龙TDP还有所增加,因此CPU供电部分堆料更有利于二代锐龙超频。

2*PCI-E x16插槽,3*PCI-E x1插槽,前者配备钢铁装甲。

M.2散热装甲和南桥散热模块二合为一,带来较强的视觉冲击力,散热装甲靠近M.2位置贴有导热硅胶。

I/O界面方面,除了常见的USB2.0、3.1Gen1界面外,还板载Intel无线网卡以及Type-C、Tyce-A USB Gen3.1 Gen2界面。

内存用的是芝奇Sniper X DDR4 3400MHz 8G*2,时序16-16-36 1T,带迷彩+黑色散热马甲,虽然没灯但也蛮耐看。

显卡方面,用的是讯景RX Vega56 黑狼显卡,采用非公版设计,双风扇散热器效能出众,满载温度仅为78℃,同时并没有为出色的散热效能而牺牲掉安静的使用体验,显卡满载时显卡风扇噪音仅为46分贝,基本上可以说是不太明显。

上机实测

平台一次点亮,开启动AMP达成DDR4 3400MHz,这次内存可没翻车,哈哈

再来看看幽灵Prism散热器的RGB灯效,其RGB变换速度会随着转速快慢而变化

Ryzen7 2700X测试平台信息

参与对比的i7 8700K测试平台信息,为尽可能保持测试公平性,2套平台均使用同一系统环境、同一内存频率、小参。

理论测试、游戏测试项目成绩一览表

成绩分析,CPU-Z测试Ryzen7 2700X单核成绩虽然落后9.7%,但多核成绩力挽狂澜,领先i7 8700K多大32.8%,毕竟单核成绩还是吃主频,就目前来说i7 8700K 4.7GHz单核睿频还是无人能敌。而测试渲染性能的CINBENCH R15渲染测试成绩中Ryzen7 2700X领先竞品幅度高达45%!可以说很强悍了!在优化了内存延迟等一系列内核优化后,内存读写性能表现优异,能与竞拍正面刚之余还有不少项目领先幅度不小的表现。而在视频转码H.264测试中,Ryzen7 2700X也领先竞品15%,结合CINBENCH R15渲染测试可以判断,在整体负荷较大,CPU多线程应用能力看重的室内渲染、视频转码工作中,AMD Ryzen7 2700X绝对是首选!

游戏方面,一直以来都是Intel的强项,多核不一定吃香,毕竟现在的游戏对多核优化的程度还未追上CPU多核发展的步伐(除奇点灰烬和Time Spy DX12的CPU测试外),但CPU主频高单核性能突出的绝对占优,这方面Intel还是保持一贯优势,哪怕是最新推出的孤岛惊魂5也是如此,不过两者之间在游戏表现的差距都在可接受范围内。

总结:AMD锐龙二代表现可圈可点

Intel和AMD这对相爱相杀的多年的老冤家,在各自最新一代产品测试中,比竞品晚发布半年的AMD二代锐龙虽然未能对i7 8700K有着全面威胁。但从结果来看,AMD在多核效能方面的表现占优,Intel则在单核效能上占优。这一点从它们各自的规格差异就能显露出来:A偏重多核心I偏重高主频。有人说,以往不也是这样吗,但我觉得AMD是一步一个脚印,单核效能不断提升,加上惯有的多核优势,整体性能提升表现稳扎稳打。而Intel未来的产品规划需要加多两钱肉紧,多挤牙膏咯!感谢阅读全文,记得打赏金币哦!阿鲁。




猜你喜欢